往事‖奶奶的儿歌——郑州曾有的天籁之音

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-05-10 14:56:27

文/郭桂兰 


我家祖居老郑州,在郑州的老人口中辈辈传唱着一些古老儿歌。我的奶奶在街坊中以博闻强记著称,我们姐妹(还有我们的孩子)都是在奶奶的歌声中长大的。奶奶的儿歌就像儿时拿在手中一捏就会叫的皮老虎、一吹就会响的陶公鸡,使我们(以及我们的孩子)的童年色彩缤纷,充满乐趣。


奶奶的儿歌分三大类:启蒙型、益智型、游戏型。



启蒙型:当我们还在襁褓中时,奶奶把我们抱在怀里,用她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左右手的食指,有节奏地碰一下,然后分开,她嘴里则轻轻唱着:“斗、斗、斗、斗,飞……”“斗、斗、斗、斗,飞……”或者用她的一只手抓住我们一只手的食指,在她另一只手的手心一下一下地点着,她嘴里则欢快地唱着:“点点斗斗,开花石榴,小狗搬砖,一挪一千。”然后猛地把我们的手指抓住,逗得我们咯咯发笑,她也开心地笑起来。


当我们咿呀学语时,奶奶的儿歌有了变化——开始教我们自己说。如“板凳倒,小狗咬,谁来了?王大嫂。拿的啥?柿饼、枣”;“小白妮儿,刨墙根儿,一刨刨出俩花生儿。爹吃一个,娘吃一个,白妮儿乐得笑呵呵”;“小老鼠,上灯台,偷油吃,下不来。猫大哥,接接我,一口把你呱嗒了”……简单、易懂、朗朗上口,使我们终生难忘。



益智型:当我们到学龄时,奶奶的儿歌内容就又上了一个台阶,多以谜语为主,谜面、谜底与生活相关。如“小枣树儿,弯弯枝儿,上面趴着个小虫意儿,有(翅)膀没毛羽儿,嘀嘀啦啦唱锣戏儿(谜底为:知了)。”“东沟里,西沟里,两个小妮儿在那儿骑秋(打秋千)哩(谜底是耳环)。”“东场(农村一般指打麦场)里,西场里,一个大姐在那儿哭娘哩(谜底是打麦石磙)”……


游戏型:奶奶童心未泯,喜欢带着我们做游戏,一边玩,一边唱。如“抓子歌”、“盘金莲”、“星星过月”等,最有意思的数“星星过月”。在天气晴朗(或春或夏或秋)有月亮的夜晚,奶奶坐在老槐树下,随便拉一个孩子在怀中做“月亮”,其他的孩子自然就成了“星星”。



游戏开始,奶奶用手捂住“月亮”的眼睛,嘴里唱着:“星星过月了!”于是,我们装狗的学着狗叫,装猫的学着猫叫,装羊的学着羊叫,也有学着戏中人物唱着一个个从“月亮”前面走过,每过去一个人,奶奶就喊一声:“××(例如:装狗的)过去了!”待“星星”过完,奶奶放开捂“月亮”眼睛的手,问“月亮”要哪颗“星星”,“月亮”要说准了所要“星星”和装扮人的名字,这个“星星”就和“月亮”交换位置,游戏继续进行;说错了,维持原来的角色,继续游戏。


想想吧,溶溶的月光下,一位白发老奶奶带着一群孩童,唱着、说着、笑着,那是多么美好的一幅《谐趣图》,那是多么美妙的天籁之音!


待我们上学后,学了许多新儿歌,奶奶传唱的这些古老的儿歌就渐渐地尘封在我们逐渐远去的记忆中。回想起这些古老的儿歌,就像打开一瓶陈藏的老酒,抿一口,绵香悠远,回味无穷。

编辑:智森




发表
26906人 签到看排名